編者按 陳小雅與陳子明妹妹“曉華”的辯論文章﹐一並收在這裡﹐以便讀者自作判斷。
“曉華”文章中的問題較多。從文中經我糾正的大量史實可見﹐作者或因不是當事人﹐或似有“為尊者(其兄)諱”的因素﹐導致多處史實有較大的偏差甚至顛倒。
其實正如陳小雅在《答“曉華”》一文所言﹐陳子明直接出面澄清才是最好的辦法﹐大可不必由他人越俎代庖﹐“說了一大堆其他的‘有’,去徒勞地證明那個‘無’”。
當然﹐也有一種可能﹐“曉華”因非當事人﹐許多事情是聽別人說的﹐混淆的可能性很大﹐再經其轉述就有了很大的失真。總之也是很沒有必要的。
如果直接的當事人如陳子明﹑王軍濤等人﹐依舊不願詳細地將當時的過程記述下來﹐並對可能的誤傳加以澄清﹐則對總結八九民運的歷史經驗和教訓非常不利﹐很難令人不感到其或是因其對未來還有極大的政治企圖﹐因此最好“不糾纏歷史的細節”﹔或是對過去的言行無法對歷史交代﹐因此最好躲過人們的視線。二者都不是對歷史負責的態度﹐尤其是這幾位極其親友的言論中混淆﹑扭曲和顛倒了的部份﹐應該加以澄清。 (六四檔案/89)
在總結六四經驗教訓的時候﹐事實本身--到底發生過些什麼--是最基本的。而關於六四的史實﹐學生方面最公開而詳盡﹐我們一出來就在巴黎組織了一個核對史實的會議﹐17人共開了八天﹐結果詳見《回顧與反思》﹔官方部份最近有《天安門文件》﹐雖可能有編篡﹐但大體資料是中共當時的。知識分子方面雖然各自為政﹐但也有鄭義﹑包遵信﹑陳一咨﹑鮑彤﹑戴晴等人的回憶﹐還有陳小雅的《八九民運史》﹔最不清楚的就數社經所及其“維憲會”這一班人當時的行為﹐幾乎沒有當事人任何詳細的回憶。這很不應該。 (64檔案 - 89)
希望陳子明﹑王軍濤﹑王丹等人補上這段回憶。這是我鄭重的呼籲。
封從德 3/12/2003 10:16:00 PM 修訂於:3/12/2003 10:31:00 PM |